我們常常聽到中年危機這一句話,形容一個人到了中年後,無論在身體上或工作上都遇到不順遂,以致於感到時不我予的挫折感。其實這種感覺不限於中年時期才會出現,主要在於當事人的主觀意識。如果是個性樂觀的人,可能到了老年也能自得其樂,但是如果是悲觀的人,則不用到中年,甚至青少年時期就感受各種危機,對人生感到無奈。
       一個人的樂觀或悲觀的態度,早已在幼年時期就開始形成了。尤其受到上一代影響很大,假如父母親抱持著悲觀的態度,自然下一代也很難成為樂觀的人。一旦價值觀已經形成,到了成年後想要從悲觀個性改變成樂觀個性也就很難了。
平常我們會對身旁的人勸說要樂觀一點,想開一點等等安慰鼓勵的話,通常這種話對當事人來說是無用的,甚至是傷害的。因為這句話好像是告訴對方你想太多了,你是不對的,不但是沒有安慰到對方,反而是讓人感覺在批判他。對這樣的人最好的安慰方式是,先對他所感受到的悲觀心情表達同理...之心,再提供另一種角度的思考方式,讓當事人自己選擇。
       如同培養小孩成為樂觀或悲觀個性的人,父母親對兒女的重要性主要在於人格的形成上。如果父母親是嚴厲的個性,必然小孩子也是如此。即便父母親用各種言論想要導正自己的孩子,然而父母親在平常行為上並沒有如同所言,他們的子女自然也會學習父母親的行為模式。
        我相信大部分罪犯的父母親在罪犯成長過程中,並不會教他們如何做壞事,如何殺人或偷竊,甚至這些罪犯的家長每天諄諄教誨,用盡各種方式想要培育小孩。誰知這些小孩每天從父母親或周遭環境吸收到不正確的行為,最後並沒有如父母親所願,成為善良的人。
     很多家長在養育兒女的過程中,都會對下一代期待自己在這一生中所未能完成的心願,並且也力圖自己的小孩只遺傳到優點,缺點部分能改掉。這種想法往往害得下一代同樣感受我們成長過程中曾經體會過的痛苦。一個不太會讀書的父母親總是希望下一代能夠學業優異,卻忘了我們的父母親也曾經希望我們名列前茅,我們卻常常辜負他們的期待。
        因此,如果我們想要讓兒女具有樂觀進取的個性,唯有本身自己要先有改變,兒女才有可能從生活中學習到上一代的人生態度,最後成為比上一代樂觀的人。絕對不是我們在家裡高喊呼籲就可以改變遺傳帶來的影響。
        當然,又要回到一個問題,到底我們必須對這個人生抱持著甚麼樣的態度呢?如果一個人對人生原本就是感到悲觀,難道人們要干涉他的人生觀嗎?生活中常聽到有些熱心人士對不合群、木訥或不快樂的人說些當事人都無法自力面對的改變,或本人不認為是問題,我們卻在旁邊乾著急。
        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每一個人都具有某些別人所不喜歡的特質或個性,同樣的,就算我們對這個人提出改進要求,相信他也無法立刻改善,除非他自己也對這個個性感覺到厭惡,並且開始想要改善。
        最近所謂的專家都紛紛中箭落馬,被自以為已經膫如指掌的專業問題,自己卻無法妥善處理,所以我們也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以免到時遇到類似的處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 柏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