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一陣子,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先生在媒體上發表的各種言論,都掀起了不少風波。今天戴勝益先生又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年輕人只能領到22K薪水的元凶就是台灣不重視英文,不會講英文。換句話說,依照他的意思就是如果我們年輕人擁有很好的英語能力,他們就可以突破目前的困境,領到超過22K的薪水。

   戴先生說出來的這句話涉及兩個問題,到底優異的英語能力是否可以提升目前年輕人的薪水。另一個問題是台灣人學了那麼久的英語,到底甚麼原因造成這些人仍然無法達企業所要求的程度,以致於無法改善薪資水準。

   首先來談談優異的英語能力,或者說外語能力是否可以提升薪資。就我的經驗,從學校剛畢業開始,如果具有優秀的外語能力,的確比較容易找到很好的工作。但是這個優勢只能維持幾年,直到三十歲以後,外語雖然仍是可以幫助一些機會的獲得,但是已經沒有那麼的絕對性了。到了這個年齡,雇主考量的任用標準在於能力、經驗等直接與工作相關的條件,而外語能力就成為次要條件。

   台灣的家長比起以往更願意把錢長期投入在培養小孩子的英語補習學習上,這點從遊學班人數的增加可以看出。相對的,才藝班課程雖然依然有很多學生學習,中途輟學的小孩子卻越來越多。

   如果家境允許的話,甚至有一些家長把大學以下的小孩送到國外就學,提早接受英語教學。很多父母堅信英語的重要性,並常把「不要輸在起跑點」這句話常常掛在嘴巴上。經濟尚可的家庭則拼命讓兒女上語言補習班,從小學低年級就開始加強英語。

   另外更為嚴重的問題是,為何台灣人讀了那麼久的英語,卻無法將長久學來的外語應用在工作上。雖然近年來國內英語學習環境日漸改善,但目前並沒有任何客觀的資料顯示台灣的英語程度有明顯的提升,也看不出台灣與一些原本就重視英語的國家間的差距有很大的縮短。

   一方面每個家庭增加兒女學習外語的費用,一方面企業界仍然感覺台灣的英語人才不夠,形成互相矛盾的現象。說穿了就是國人學習英語只是一種風潮,無論政府或國民,都沒有把學習外語當作真正的一種修練,只把它視為興趣或休閒,當然也就學不好外語。

   一個企業所需要的外語能力決不是會說幾句簡單的日常用語就可以。依照戴勝益先生的說法是能夠用外語簡報,開會的程度。培養這樣的外語能力,必須非常認真集中心力學習兩年以上才可以達到。

   從我在大學應用日語系的學生身上看來,即便學習四年,能達到可以自由自在開會簡報的學生一班也不到五位。因此,更不要說一般人在目前學校體系之下學習外語,能達到怎麼樣的程度了。學習外語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要不然就不要學習外語,免得只是學會幾句短句,導致浪費很多時間,要不然就必須在短期間集中精神努力學習,如此才能到達戴先生所提的境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 柏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